近期,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连串新动向,标志着行业内“内卷式”竞争态势或将迎来转折。比亚迪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“限时一口价”促销活动,转而实施新的购车政策。与此同时,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售价上调1万元,这一举动被业界视为车市“价格战”降温的信号。
据统计,今年前五个月,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82.6万辆和1274.8万辆,同比增长12.7%和10.9%。然而,在这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,却隐藏着整车企业盈利能力下滑、上下游产业链压力增大的问题。汽车市场呈现出“增量不增收、增收不增利”的奇特现象,反映出行业内无序“价格战”的严峻挑战。
近年来,中国汽车产业深陷“价格战”漩涡,从“油电同价”到“电比油低”,再到“豪车打对折”、“限时一口价”,短短几年间,“价格战”愈演愈烈。这种无序竞争不仅在家电、手机等行业屡见不鲜,但在汽车领域,其对产业生态的破坏性尤为显著。企业为了短期销量,往往忽视长期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,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。同时,部分企业通过向上下游施压、延长账期等手段转嫁成本,严重威胁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。
无序“价格战”还催生了车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“以价换量”行为,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。汽车作为高价值耐用消费品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因此,无序“价格战”的持续升温,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极大侵害。
在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汽车行业这种“内卷式”竞争显得尤为不合时宜。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完整、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、创新力强、产品和服务质量高。而汽车行业无序“价格战”却抑制了创新活力的释放,阻碍了供需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形成,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此次车市“价格战”能够踩下刹车,一方面得益于车企“降价提量”边际效应的递减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单纯依靠降价已难以有效提升销量。各大车企在产品力相当的情况下竞相打价格战,最终只能是“两败俱伤”。另一方面,有关部门的治理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中汽协发布的倡议书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响应,工信部也明确表示将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,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低价竞争不仅影响产品质量,还关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,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这为治理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。
新玺配资-炒股平台配资-实盘配资公司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